1936年10月,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合了。这时候,两位大名鼎鼎的将领许世友和耿彪,终于碰面了。许世友心里有点儿痒痒,想和耿彪比试比试,可耿彪只是微微一笑,跟他握了握手,直接说:“你赢不了我。”这话让许世友挺纳闷,心想他咋这么有把握呢?接下来,小史就给大家说道说道这事儿。
1909年,耿飚在湖北呱呱坠地,三岁那年,他就跟着老爹练起了武术,老爹管得可严了。他老爹啊,以前是个湘军的勇士,上过战场,打过硬仗。后来,因为武术高超,被选进宫里,给慈禧太后当保镖,带着刀,威风凛凛,那可是大大的光宗耀祖啊。
他因为干得非常出色,得到了那时候皇帝的青睐,赐给他一对超稀有的虎头双钩,从那以后,大家都叫他“双钩大侠”。皇宫的护卫队解散以后,耿飚的爸爸就回了老家,他开始拼命地学各种手艺,比如打铁、砌墙这些,想让自己的本事更强。特别让人佩服的是,他在跟一个德国工程师学看图的时候,慢慢意识到了革命有多重要。
革命战火熊熊燃烧那会儿,耿飚靠着他的勇猛和聪明劲儿,在战场上屡屡上演惊人壮举。有那么一回,他孤身一人,靠着一身过硬的功夫和满脑子计谋,帮工人赤卫队搞到了16把长枪。这些家伙什儿,在后面的战斗中可派上了大用场。
1934年那会儿,中央红军开始长征,耿飚已经是红一军团第2师第4团的团长了,他和政委杨成武一起打仗。红4团在长征队伍里就像是打头阵的,山挡着就劈山,水拦着就搭桥,硬是给红军闯出了一条条活路。
湘江战役那场打得火热的战斗中,耿飚冲在最前头,带着红4团的兄弟们跟敌人拼了命地干架。子弹打完了,他二话不说,拎起大刀就砍,左一下右一下,挡者披靡。他这么勇猛,身边的战士们也都跟打了鸡血似的,跟着他一起上,跟敌人贴身肉搏起来。
耿飚在前面猛冲猛打,他的三个警卫员紧跟其后,帮他一起应对敌人。耿飚的大刀一旦砍坏了,警卫员们就麻利地给他递上新刀。这场战斗太激烈了,耿飚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换了多少把大刀。
多年后,红4团的政委杨成武聊起湘江战役,心里还是砰砰直跳。他说那场仗打得跟狂风骤雨一样,把敌人打得七零八落,尘土飞扬,刀光剑影,喊杀声把天都震响了。仗打完了,耿飚和他那三个警卫员满身都是血,不过那都是敌人的。在边上督战的罗瑞卿看到后,一把抓住耿飚的手,眼里闪着光说:“你们真是把红军的勇猛劲儿打出来了,是咱们的好榜样!”
打完那场仗,耿飚的大名就传开了。连那个武功超群的许世友都知道了他的故事,红军汇合后,他专门跑过来想跟耿飚比试比试。可最后他俩也没真打起来。那时候,虽然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碰头了,但张国焘仗着自己人多势众,看不起中央红军,心里还打起了小九九,弄得气氛特别僵。
在这种情况下,要是耿飚和许世友真动起手来比个高低,不管谁赢谁输,都会对两个部队的融洽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。虽说耿飚和许世友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军人,但他们更是看重整体利益的革命家。所以他们决定不打这个架了,而是一起努力干革命事业。
在抗战那会儿,耿飚可是129师385旅的副旅长和参谋长,后来他还去晋察冀军区做了副参谋长。他军事上头脑灵光,领导也做得好,对抗战胜利起了大作用。到了解放战争时候,他又挑起了察冀野战军参谋长、华北军区第2兵团副司令员和参谋长的担子。他战略眼光独到,指挥也厉害,在“杨罗耿兵团”里头,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。
1940年那会儿,耿飚带着队伍跑到偏远地方去开地种庄稼,打算自给自足。那片地方的深山老林,野兽特别多,老出来祸害庄稼和牲口。为了确保大家的劳动不白费,还有队伍的安全,耿飚直接拿起枪,自己带头去打猎。就一个月时间,他打下了4头老虎、7只豹子,还有好几百条狼和狐狸,外加上千只野兔。这一波操作,不光是保住了庄稼和队伍的安全,也让大伙儿再次看到了他厉害的身手和胆子大。
他回到延安后,特地选了个头最大的老虎玩偶,打算送给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当礼物。毛主席瞧见他一个人就把这只大块头的老虎玩偶拎进门,心里头一乐,转头就问朱老总:“你试试,一个人能拎起来不?”朱老总努力了一把,还是笑着摆手:“不行不行,我比不上耿飚这小子。”
1944年9月份,耿飚当上了晋察冀军区的副参谋长,同时还管着联络部。他儿子耿志远说过,那时候有个美国军队的观察组打算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看看情况,而耿飚就是负责带他们进去的人。
队伍快到黄河边时,天上冷不丁飞来了日军的飞机。咱们战士碰到空袭,指挥员简单说几句,几分钟内就能搞定疏散和躲藏。但那些美军观察组的哥们儿,一听飞机响,全都慌了神。
他们丢下大衣和行囊,各干各的,场面乱成一锅粥。每次这么一闹腾,都得折腾快一个小时才能重新排好队。这让耿飚特别头疼:照这样的纪律,怎么能穿过日军的封锁线呢?
碰到这事儿,耿飚心里头多少有点窝火。刚好美军观察组的德穆克这时候找上门来,一张口就是“将军大人”。耿飚一听,脸立马就拉下来了,直接就把他的称呼给纠正了,没想到这一来,还真把那些美国人给镇住了。打那以后,他们就开始管耿飚叫“耿领导”,而且在耿飚的严管之下,慢慢地也都学会了听话,守规矩了。
最后,在耿飚的指挥下,美国军队的观察组成功穿越了日军严密把守的重重关卡。耿志远说,这次成功的护航行动不光体现了耿飚出色的外交手腕,也为他后来成为新中国的一名优秀外交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。
抗战结束后,到了1946年,耿飚在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里,当上了中共代表团的副参谋长,同时还管着交通处。在“军调部”干活的那会儿,他和国民党斗智斗勇了好多回,还巧妙地甩掉了盯梢的特务。这些事儿,都让周恩来看在眼里,觉得耿飚这人真不简单。周恩来心想,耿飚在外交上肯定是个能手,前途无量。
周恩来碰见了来报到的耿飚,他大力夸奖了耿飚在抗战时候以及军调部干的外交活儿,真的做得非常棒。说到想让耿飚接着干外交,耿飚却有点拿不定主意。但周恩来没放弃,慢慢跟他讲道理,最后耿飚点头了,说愿意听组织的安排。
没过多久,毛主席亲自接见了耿飚。他像和自家湖南老弟聊天一样,轻松地问耿飚:“老弟,心里是不是有点犯嘀咕,害怕了?”说完,毛主席又用“小伙子”这个温馨的称呼给耿飚打气。
有了毛主席的这番打气,耿飚实在没法再拒绝。他立马站起,挺直身子敬了个军礼,跟主席保证说:“主席,您放心,任务我一定圆满完成!”看到耿飚这样,毛主席脸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:“好样的!这才是我们认识的耿猛子!”
1950年那会儿,新中国就像刚升起的太阳,可外交这块儿还真缺人。就在这节骨眼上,毛主席拍了个挺大胆的决定。他们经过好一番琢磨,还有中央一起商量,最后定了个主意:让一些特别棒的解放军高级将领换个岗位,从战场上打仗的变成国际上搞外交的,耿飚就是这批人里的尖子。
对耿飚来说,这次变动真的挺大,但他很快就进入了新角色,并且在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,一直表现得非常出色。到了1963年,在巴基斯坦的外交场合,耿飚靠着犀利的眼光和一流的谈判本事,成功打破了中巴边界谈判的僵局。他灵活地提出,用我们国家一块不再用的“飞地”,来换对方在喀喇昆仑走廊划界上的妥协。这一手,既显示了我们国家的真心实意,也守住了国家的权益。
1969年,耿飚被安排去阿尔巴尼亚做外交工作。在那儿,他碰到了一个让人心里难受的事儿。那时候咱们国家钱不多,条件也不好,但还是拼尽全力帮阿尔巴尼亚。可耿飚却发现,咱们费心费力送过去的那些援助东西,他们根本没好好用,浪费了不少,有的还被扔了。更气人的是,阿尔巴尼亚那边还一个劲儿地跟咱们要更多的帮助。
碰到这种事儿,耿飚觉得得做点啥了。他立马就跟中央说了这事儿,报告里头直接提议,别再这么没完没了地帮下去了。毛主席瞅见耿飚的报告,夸他有胆子,说话也实在,说他是个挺棒的外交人才。
在外交战线奋斗快30年后,耿飚在1979年又回到了军队。虽然他完全有资格和能力当上将军,但因为早些年转到外交工作了,所以错过了1955年那次授衔,结果就成了大家口中的“没戴将军帽的将军”。
1980年头几年,许世友离开了前线领导的位子,转去做了军委常委。这样一来,他空闲时间多了,和老战友耿飚见面聊天也更勤快了。有次两人聚会,许世友聊着聊着就想起了以前一起打仗的日子,他挺好奇地问耿飚:“老耿啊,要是那会儿你也去评军衔,你觉得自己能拿啥级别?”
耿飚一听这话,立马就懂了,许世友这是想拿他们俩比比看。他笑着回答:“老许,别的咱不敢说,但要是我去授衔,军衔指定比你高。”这话里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。许世友一听,先是愣了愣,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:“老耿啊,你还是跟以前一样,自信心满满,一点也不服输!”
1991年夏天,耿飚和赵兰香夫妻俩都退休了,一起回到了他们五十年没回的庆阳老家。那时候,耿飚已经82岁,赵兰香也68岁了,可他们一回来,庆阳还是炸了锅。大家一听“打虎太保”和“庆阳的女婿”回来了,都急着往这儿赶。还有不少人,因为对当地干部有意见,特意来找耿飚说说心里话。要走的那天,耿飚跟县里的干部聊起了五十年前的一件事:那时候,有个小战士犯了错,损害了群众利益,按军纪得枪毙。可群众们都不忍心,纷纷求情,最后小战士得了个机会,戴罪立功。
说完后,耿飚转头问在场的那些干部:“要是你们哪天犯了错,老百姓会不会站出来帮你们说话?”这一问,整个屋子立马静得连针掉地上都能听见。几年后,耿飚走了,赵兰香为了完成老伴的心愿,把他那些书画作品都给卖了,用得来的钱大部分捐给了儿童基金会,还特意设了个教育基金,并且出钱建了一所小学。时间一晃,到了2022年,99岁的赵兰香也离开了人世,她和耿飚那60年相扶相持的日子彻底结束了。不过,他们俩留下的那股子精神和做的那些好事,至今还在庆阳被人们传颂着。